傍晚的社区健身区,李女士带着孩子前来锻炼,却发现单杠被晾衣绳占满,扭腰器上堆着杂物,连漫步机的踏板都被电动车压得变形。这样的场景让许多居民哭笑不得:“健身器材成了‘万能工具’,想用却用不了。”从晾晒被褥到停放车辆,从堆放杂物到私自占用,健身区“霸占”乱象已成为全民健身的“绊脚石”。
健身区“霸占”现象的蔓延,折射出公共空间管理的深层矛盾。在老旧小区,健身器材往往与停车场、绿化带“争地盘”。上海某社区的健身点被划在小区角落,周围无照明、无监控,夜间成为流浪猫狗的“领地”,白天则被居民当作临时仓库。这种“边缘化”布局,客观上助长了占用行为。
部分居民的公共意识缺失是直接原因。调查显示,超四成受访者认为“公共器材不用白不用”,甚至有人将健身器材视为“私人财产”。在某乡村健身角,一台腰背按摩器的轮盘被村民拆走当晾衣架,理由竟是“反正没人管”。这种“法不责众”的心理,让占用行为愈演愈烈。
管理机制的滞后则放大了问题。多数社区对健身区采用“事后管理”模式,等到器材损坏或居民投诉才介入,此时占用行为已成习惯。更棘手的是,对于晾晒、堆放等“软性占用”,缺乏明确的处罚依据,物业往往只能口头劝阻,效果甚微。
破解“霸占”难题,需以“疏”为先。在空间规划上,江苏外冈镇的实践值得借鉴。该镇通过网格员走访、村民议事会等方式,收集居民对健身区的需求,最终确定“健身点+休闲区+停车区”的复合功能布局。例如,在外冈村西街健身点周围安装可升降路障,白天开放供居民锻炼,夜间升起防止车辆停放,同时划定专用晾晒区,配备公共晾衣架,从源头减少占用需求。
技术赋能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。杭州某社区引入“智能健身管理系统”,通过摄像头识别占用行为,自动向居民手机发送提醒;若15分钟内未整改,系统将通知物业前往处理。这种“非接触式”管理既避免了面对面冲突,又提高了整改效率。数据显示,该社区健身区占用率从35%降至8%以下。
制度保障是长效治理的基石。湖北宜城市检察院在推动健身器材安全整改时,同步建立“占用行为黑名单”制度,对三次以上违规者纳入社区信用体系,影响其参与社区活动、申请公共服务的资格。这种“软约束+硬惩戒”的组合拳,让居民逐渐养成“我的器材我维护”的意识。
治理健身区“霸占”乱象,本质是重构公共空间的使用伦理。在成都某社区,居民自发成立“健身守护队”,队员轮流值班巡查,发现占用行为及时劝阻;同时,定期组织“健身器材清洁日”,带动更多人参与维护。这种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模式,让健身区从“无人问津”的角落变为“人人守护”的家园。
公共空间的品质,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度。当健身器材不再被晾衣绳缠绕,当漫步机的踏板不再被重物压弯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器材的完好无损,更是公共意识的觉醒与成长。从“争地盘”到“共守护”,这场关于公共空间的治理实践,终将汇聚成全民健身的温暖底色。